中國工農紅軍強渡大渡河紀念館里,一艘造型奇特的翹首木船,無聲地訴說著一段光榮的歷史。當年,英勇無畏的紅軍戰士和當地船工,正是憑借這艘看似樸素的木船,以決心為舵、勇氣為槳,渡過了天險般的大渡河,向敵人發起猛烈進攻……
安順場紅軍渡(圖片來源:《長征記》)
大渡河是岷江最大的支流,古稱沫水,河寬300多米,水深10余米,水流湍急,河底亂石嵯峨,在水面形成無數漩渦,可使鵝毛沉底,俗稱“竹筒水”。
紅軍強渡大渡河時所用木船(圖片來源:《長征記》)
這艘造型奇特的木船長10.5米,寬2.3米,高2.2米,船身呈三角形,船頭彎曲高高翹起。這樣獨特的造型,是為了行駛過程中減小水流阻力,保持船身穩定。彎彎的船頭方便了船工的倚靠,使其能夠在回旋的激流中掌握行船的方向。
1935年5月24日晚,中央紅軍先頭部隊第一師第一團突襲安順場得手,占領渡口后決定由此強渡大渡河,25日清晨,戰斗的號角吹響,紅一團一營營長孫繼先親自挑選并帶領17位勇士,分兩批乘坐這艘木船,在當地船工的舍命幫助下,向對岸發起進攻。
密集的槍炮聲與大渡河的濤聲和鳴,紅一營二連連長熊尚林等9名戰士組成第一梯隊,在當地8名船工的幫助下開始強渡。
當年運送紅軍強渡大渡河的船工(圖片來源:《長征記》)
在船工的高桿齊施下,不一會船便駛到了河中央,眼看就要到達對岸,突然間“砰”的一聲巨響,木船撞上一塊大石頭,濺起巨大的水花,而此時,停滯不前的渡船將船上的戰士們全部暴露在對面守軍的射程范圍內,密集的子彈像雨點般襲來,散落在船的四周。就在這千鈞一發之際,4名船工跳下船,用肩扛、用手推,沖破江河的波濤巨浪、敵人的槍林彈雨,將船順利移到對岸。
第二船戰士抵達后,包括孫繼先在內的18勇士一起沖了上去,激烈的戰斗過后成功控制對岸渡口。隨后,紅一軍團紅一師和干部團7800余人迅速過江,由此處渡過了被國民黨軍視為不可逾越的天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