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感恩教育”在近幾年越來越流行,它的軌跡卻越來越偏離,大多父母錯把“感恩”看作了“報答”。
要孩子感恩,在于我們那顆感恩孩子的心。
只要孩子感受到深情相待、溫柔以對的愛時,便能獲取巨大的能量將人性的優點一脈相承,如薪傳火;只要孩子領悟到漫無邊際、取之不盡的善意時,便能把感激結成繭,羽化成蝶,步入成熟的生命狀態。
沿著這條“你是父母的驕傲,你是父母的珍寶”的路往前走,孩子自然會擁有感恩他人的能力,傾力反饋給那些曾經無私獻愛給他的人。
在生活中,父母應如何引導孩子,讓孩子從小鍛造出一顆赤子的感恩之心呢?
讓孩子學會感恩,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——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。因為,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,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,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“言傳身教”。
感恩教育的目標就是完善人的生命,特別是精神生命。感恩教育的實質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教育。平時,父母要有目的地給孩子講解,他獲得的一切都是別人經過努力創造的。無論是父母的撫養,老師的教誨,還是朋友給予他的友情以及旁人給予的幫助,都是“恩情”。
“知恩”之后,認識到從他人和社會那里得到了多少恩惠,當以實際行動給予回報,而這種回報不僅是物質上的,還包括情感方面的,比如很簡單的道謝。
教育孩子感恩可采用移情法。在孩子的眼里,世界上的一切都是有生命、有思想、有情感的,因此父母可以正確運用移情方法,讓孩子學會識別和感受他人的情感,控制消極行為,做出互助、分享和謙讓等積極行為。
比如,孩子在撕書時就對他說:“你把書的衣服撕破了,它多難受啊!”孩子在揪小鳥的羽毛時對他說:“小鳥哭了,你再揪它,它就不和你做朋友了。”用這樣的方法,有助于培養孩子的愛心。同時,父母還可以給孩子講短小精悍,富有哲理的寓言故事、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,讓孩子明白其他人是怎樣感恩的。
教育孩子感恩還可采用實踐法,即讓孩子在實踐中親身體驗感恩。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,在小區栽種一顆感恩生命樹,親自動手做一些感恩卡片,學唱一些感恩的歌曲,或是在特定的日子為特定的人做一些表示感恩的小事情,讓孩子真正學會以行動來感恩。
感恩教育中應避忌的話語
“爸爸媽媽給你買了這么貴的衣物、玩具,你看看別的小朋友有嗎?”
父母總認為自己所付出的,是孩子愿意接受的,其實并不是這樣。有時候,父母所付出的不一定是孩子需要的,甚至是孩子厭惡的。一旦自己的付出沒有得到回應,父母就會表現出失望:“我們為他付出了那么多,孩子卻不領情!”
值得思考的是,父母在為孩子付出的過程中是否征求了孩子的意見?“我要給他什么,怎么給”,在征求意見的過程中,孩子才會體會到父母是在用心為他考慮。父母要知道他的需要,并尊重他的需要,從這一點上看,孩子與父母應該是朋友關系。
“爸爸媽媽這么辛苦,都是為了你啊!”
除了明白孩子的需要外,還要讓他了解,父母并沒有想要在將來向孩子索取回報。父母常常會在孩子面前說:“爸爸媽媽這么辛苦都是為了你啊!”
表面上是希望通過這種方法強化父母付出得多,其實恰恰相反,這給孩子造成了心理負擔,它暗示了“我付出給你,你要償還”,這樣,孩子就算回報也不是出于自愿,而是一種償還負債的心態。
“孩子你累了嗎?渴了嗎?餓了嗎?”
生活中,經常看到父母給孩子無微不至的關懷,而按照常理,現在接受關心的一方應該懂得珍惜。但有時候,父母在孩子還沒有提出要求前,就為他考慮得十分周全,孩子從來沒有缺少過什么,也就不知道“有”與“沒有”的區別。殊不知得到太容易,往往不會珍惜。
教孩子學會感恩,還可以這么做
1.讓孩子從感恩父母做起
父母應該讓孩子理解父母的艱辛。如今不少孩子聚在一起往往吹噓自己的父母地位怎樣顯赫,怎樣日進斗金,卻不愿講父母真實的工作狀況。事實上很多孩子根本不知道父母工作的辛苦,更不知道父母的錢是何等的來之不易。
據資料調查顯示70%的小學生認為父母的付出是天經地義,沒什么過意不去的。在這種情況下,有意識地把孩子帶到父母的工作現場,讓孩子一起參與勞動,讓其親身感受父母工作的艱辛,掙錢的不易。父母對孩子付出的一切是不求回報的,但是在他成長過程中,讓他學會接受愛心,懂得感恩,知恩圖報是不可缺少的一課。
2.父母要在孩子面前學會“示弱"
如果父母總能把每件事做得又快又好,那么孩子就沒有機會插手幫忙。久而久之,孩子便習慣了接受,他所有的需要都被父母無條件地滿足了,理所當然地認為什么事情都應該先滿足他,認為別人的給予都是應該的。
父母學著在孩子面前“示弱”,孩子能夠做的事情就讓孩子去做,讓孩子去吃苦就是讓他懂得父母和別人的給予與幫助是一種“恩惠",而不是理所當然或者欠他的。
3.父母要充分利用各種節日作為教育的載體
利用各種節日的機會教會孩子學會感恩,如春節時要教孩子熱情接受爺爺、奶奶及其他親屬送給他的禮物,并表示感謝,不管價錢多少,回到家里都要求孩子妥善保管,學會珍惜別人的情意。
教師節,讓孩子親手制作賀卡送給老師,表達對老師的美好祝愿;父親節和母親節,給爸爸媽媽說幾句感謝的話語,不一定感謝爸爸媽媽給他們幫了多大的忙,而只需表達生活中感覺很幸福的一點一滴。
4.在日常生活中教會孩子學會感恩
家庭是孩子的主要活動場所,孩子經歷著、感受著家庭的一日生活所帶給他們的一切體驗。如果父母能很好地利用這一契機,使孩子在潛移默化中學會識恩、知恩,培養他們的識恩、知恩的能力和心向,必將取得很好的效果。
作為家長,應盡可能在家中創設感恩的氛圍,并且為孩子提供多種實踐機會,在各種實踐活動中,有意識的抓住時機,啟發、誘導孩子對別人的利他行為進行識別和感受。
另外,家長還可以給孩子講短小精悍和富有人生哲理的寓言故事、童話故事或名人名家的感恩故事。
5.教育孩子積極參加集體活動
父母可以讓孩子多參加集體活動,鼓勵孩子關心集體,培養孩子對集體、家庭的責任,進而在孩子心目中才有對社會、國家的責任。總之,讓孩子懂得奉獻,懂得關心別人,他才能學會感恩。
6.讓孩子從點滴小事做起
父母要知道,孩子的好品質、好行為是不斷培養出來的。父母要讓孩子從細微處人手,從小事做起。為了讓孩子懂得主動尊敬他人,感恩大家,父母可以從“謝謝、晚安"開始培養孩子講禮貌的習慣。
通過生活中的小事,讓孩子知道人與人之間要友好相待。若自己有能力,要懂得付出和服務,而當別人有恩于自己時,要懂得感恩。也只有懂得感恩的孩子,才能學會感激親人給予他的一切,懂得感激在他成長過程中支持和幫助過他的每個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