截至今年,詹大年已經當了34年校長。起初,他發現,學校為了提高升學率,總是“折磨”差生。要么勸退,要么直接放棄。他不贊同這種“淘汰”制度。可當下大環境就是如此,很難改變。思來想去,他萌生一個大膽想法——能否辦一所學校只招“差生”的學校?
于是,他辭去原學校的職務,開始規劃。2011年,他在昆明創辦“丑小鴨中學”。乍一看,這個名字很標簽化,但它有一定的寓意。
詹大年解釋道:“‘丑小鴨’是白天鵝的品種,長大后是要飛向藍天的。”
“丑小鴨”也被稱為“問題學生”。特指存在厭學、有網癮、有自殺傾向等各種問題的學生。
自建校以來,這里收過2000多名“問題學生”,今天我們來看看,詹大年校長對老師家長們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有哪些建議。
另外,今晚詹大年校長將在校長大學堂講座,您可以點擊最上方預約直播,晚上19:30分,在校長派直播間看詹大年講述《好的關系才是好的教育》
與青春期的孩子相處,經常會出現難以溝通的情況。原因是什么?如何化解?
一
逆反情緒產生的原因
——孩子的“長大”
首先我們應該明白任何人都有逆反心理,尤其對青春期的孩子來講,那更是必經之路。很多家長不理解這種原因。孩子的青春期來了,家長容易接受其身體的變化,但是對于孩子的長大卻沒能真正理解。長大和長高含義是不一樣的,但是長大和長高是相伴一起來的。一個人的長大包括身體和心理變化。青春期的生長發育變化引起孩子們心理上的很大變化,比如關注自身打扮,關注異性,會煩躁、焦慮,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,但又不成熟。因此對很多問題不知所錯。這一階段是孩子有很多困惑的時期,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的理解和幫助,孩子則會逆反。甚至會出現行為的偏差。
因此可以說逆反的根源是在于“長大”。
“問題孩子”大體分三類:
一是功能障礙,這需要通過的訓練才能改善。
二是孩子本來沒有問題,但我們認定他有問題。
這是因為我們評價機制和標準錯了。孩子本來就沒有問題卻被當成有問題的孩子,不斷遭到打壓,嘲笑,責備等。時間長了,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幫助解決,或者有可能就成為真正的問題孩子。應試教育的評價機制,往往認為“考試機器”才是好孩子。
三是孩子確實存在著自我評價糾錯能力很差或者喪失的問題。
上述第二類“被問題”孩子和第三類確實有問題的孩子是真正需要我們幫助的孩子!
對此,首先我們要分析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:因為孩子與父母由于年齡、經歷、知識、思維等方面不同,導致雙方認知上的差異。孩子和最親近的父母都溝通不了,或者被誤解了,孩子就有情緒了。此時,他要尋找表達自己情緒的方式,就會產生與父母的對立,不愿意和父母說話。他或許還會尋找另外的一種表達方式,會尋找另外一批人――可能是不三不四的人去表達。由于我們對孩子的不接納,可能把這些孩子推到了邊緣社會。父母和孩子有溝通障礙,一旦批評或者提要求,孩子沒達到,父母、老師對這樣的孩子沒辦法了,孩子的逆反對立就產生了!一旦如此,雙方彼此厭煩,尤其是孩子感覺父母不喜歡他了,便不想說話,父母的態度冷漠,就加劇了與孩子的對立情緒!
二
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?
第一、檢視。
我們應該明白任何人有情緒時,其背后一定存在著希望能夠達到的“目的性”。那么我們首先需要檢視,尋找這種目的性。
昆明丑小鴨中學的孩子全是所謂的“問題”孩子,來自全國各地。他們不是被“騙來”就是被“綁”來的。因為他們非常叛逆,是家庭、學校都已經束手無策的孩子。他們來了以后,情緒很大,很不高興。怎么辦呢?學校就安排老師時時守護著他們,不干涉他們。任由他們想干啥干啥,盡情的發散情緒。老師可以像師長一樣的抱著他們,這樣時間久了,次數多了,孩子就會感到溫暖,就會有一種歸屬感、安全感,情緒慢慢正常,就會接納老師,信任老師了!這樣我們老師就漸漸地了解到孩子產生情緒對立的“目的”。他發火,是為了讓你理解他。一旦了解了孩子叛逆的原因——可能是誤會,也可能是孩子不善于溝通,導致他叛逆,有情緒,其實是孩子表現出自己的無助和弱者地位。
第二、冷處理。
父母在自己和孩子有情緒時,暫時不處理,放下。因為當一個人有情緒時,心情激動,容易失控,這樣智商和情商都會下降,甚至在這種情緒激動情況下,或者可能出現意外傷害,甚至出現威脅生命的事情。因此父母在孩子生氣,情緒不好的情況下,首先要做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緒,保護孩子不受任何來自體外的傷害!想辦法讓孩子緩和下來,平靜情緒。父母不要認為這是父母給孩子讓步了,沒有父母的尊嚴,面子了,擔心下次出現這種情況不好處理。其實,即是下次出現同樣的問題,孩子情緒表現出來程度可能會輕一點。
另外,在冷處理時,要及時表示對孩子的關注。面對孩子情緒對立,父母首先必須表達對孩子的關注,那就是讓孩子明白父母雖未說話,但隨時在他的身邊。這時父母對孩子絕不可甩手就走。否則對下次出現此類情況不好處理。
第三、中性評價。
用客觀描述的辦法表達這個事情,不帶任何褒貶色彩。比如孩子哭鬧時,可以說“你不要哭了”,但不要說“你怎么這么沒禮貌!”等等。因為孩子哭鬧可能是他沒有找到合理的表達方式。又比如孩子衣服很臟了,你可以說”這衣服已經有點臟了,要不,洗一下?你是不是沒有時間,那換下來,讓爸媽給你洗洗吧”。不要說“你怎么這么不講衛生,這么臟的!”等責備的話。
第四、創設情景。
有時孩子有情緒,父母不知如何是好,這時可以轉化情景,創設新的情景,比如把家人叫到一起,這樣有第三方在場,可以緩和氣氛。大家一起聊天、吃飯、看電視、說故事等,離開了情緒對立的不利環境,有利于緩和局面,保護孩子面子和自尊心。創設情景最重要的是離開當前的情景狀況――場地、過程、事情等,父母切忌以強者的身份壓迫孩子接受父母的要求。如果情緒處理不了,成了與孩子的賭氣,氣氛僵化,則必須離開現場。如果無第三方在場,在孩子安全前提下,父母應離開現場。否則,下次情況更嚴重。
請牢記:化解問題的關鍵是不能在父母有情緒時處理,一定是先處理雙方的情緒,才可能達到自己的目標。
三
化解問題孩子情緒的三點特別提醒
第一,是無條件的愛與保護,這是化解問題的前提。
“無條件”是指不符加任何要求的,是因為他是孩子而愛他,保護他。父母不要以孩子是否聽話,成績是否優秀等為條件來表示是否愛他。不管什么情況下,我們都要保證孩子的身體、心靈的安全,讓孩子感覺到時刻有人幫助自己。一旦當他感覺自己受到傷害時,能有父母的有利保護和支持,他就有安全感。現在,一些孩子把管制刀具帶進校園,就是覺得沒有安全感,不被父母老師信任,感覺沒有師長能保護自己,他就會參與打架等,可能會結交不三不四的朋友,以獲得幫助和安全感。這對孩子很危險。
第二,父母、老師要了解孩子的人格類型。
依據九型人格理論,很多情況下,人與人之間的矛盾沖突就是由于人格差異導致的。那么父母與子女的沖突很有可能就是人格(性格)上的沖突。例如,丑小鴨中學有個女孩子與老師們在一起時很開心,學習也好。但是和她的父母卻無法溝通。我找到其父母后,才發現這一家人的性格差距太大。父親是公務員,行政領導,是完美型人格,一絲不茍,喜歡教訓別人,很難有親情。(這種人格典型的還有喬布斯)。母親是抑郁型人格,愛懷疑,遇到啥事都不快樂,很害怕發生什么事。而女兒是樂觀派,性格開朗,整天很開心,快樂,讓人感覺是沒心沒肺的一樣。這三類人格可以說是水火不相容,很難和諧融洽的相處了!
家長要研究和了解家庭成員的人格類型,這樣有利于互相理解,揚長避短,和諧相處了!正如一個團隊需要互補型人格才能走向成功一樣,家庭教育也能利用互補型人格特點,處理好親子關系。
第三,防止意外——自傷、自殘甚至自殺的發生。
從很多發生的真實案例來看,這一問題需要父母的高度重視。據調查,青少年中有自傷念頭的比例占到80%,有自傷行為的比例占到20%。孩子很可能在痛苦時會自傷——大多是劃傷自己手臂或者大腿的外側,目的是轉移并表達自己的痛苦,讓他想看到的人看到。我們成人如果痛苦,一般會轉移去做別的事情。但是孩子卻會這樣自傷自己。一般自傷的傷口會在左手小臂的外側。如果是媽媽給自己帶來的痛苦傷害,孩子自傷的傷口會在手臂外側,當他把袖子折上去時才可以看見。媽媽在場時就有意無意的露出來“給媽媽看”——是你傷害了我,你惹惱了我,我恨你。因此父母老師需要特別注意觀察。孩子如果自傷了,這種心靈創傷的傷口愈合很慢。相對來講,自傷還問題不大,但要重視。如果時間長了,自傷沒有獲得及時的幫助疏解,可能會造成更嚴重的自殘,再程度嚴重的會可能導致自殺。
如果遇到孩子自傷自殘怎么辦?
首先不要驚慌,不要夸大。把它看成是孩子的一種表達,千萬不要說“你怎么割腕了?!”其次,一定要中性表達“你這個地方怎么會劃了一下?”不要問“你為什么劃傷自己?”等。只要向他表示你注意到了,不要說太多的話。在他情緒穩定時,再慢慢和他談心。用各種方式如做在一起說話、擁抱、送禮物等溫暖他,關心他,也表示自己的內疚等,讓孩子慢慢從陰影中走出來。最后,要在孩子青春期多關注孩子身心,讓他感覺到父母一直在關注他,善意的,溫暖的,關愛著他,幫助他健康快樂的成長!